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弘扬导师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精神,树立为人师表典范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在全校开展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、优秀导师团队评选活动。近日,“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”评选结果揭晓,我院何刚教授荣获此项殊荣。让我们共同走进何教授的“育人讲坛”,领略他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之道。
何刚教授一直致力于胶体与表界面化学的研究,并带领团队投身能源、生物和柔性电子等多个跨学科领域,积极推动科研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服务。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他秉持着“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、矢志不渝、笃行不怠”的教育理念,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心系国家和社会的优秀人才。
何刚教授
潜心育人,启智润心
作为一位认真负责的一线教师,每次备课时,何刚教授总是推翻以前的教案,重新备课。他教课用心,将教学风格和学术积累深度结合,承担了材料、化学领域的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,并且将新能源技术发展等内容融入课堂,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,也了解了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。育人育德,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,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。他认为,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同行者,应当竭尽全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素养、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人。
在科研方面,何刚教授认为,化学科研工作者应该保持好奇心、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,要勇于跨越边界,打破成规,推动科学非线性发展。因此,在教育学生时,他非常注重以新的理论、新的概念、新的工具激励学生,鼓励他们开放思维,为提升我国化学的原创性以及在能源、国家安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注入不竭动力。
迄今为止,我国的化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,但仍然需要更多地关注原创性和前瞻性研究。“引进来,走出去”,为了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和培养国际化思维,何刚教授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和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,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进修。他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前沿问题,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。
宽严相济,亦师亦友
何刚教授将自己在理论课教学和科研中的新进展、新方向、新技术引入到课题组中,努力实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统一,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结合。他注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选择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,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全面深入地调研、实验与研究。何刚教授一直强调热爱的重要性,认为只有热爱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,才能全神贯注地将事情做好。他教育学生深耕科研,持之以恒,积极探寻实验乐趣,将科研融入日常生活,做到学有所思、学有所成。
创新需要灵感,研究需要清晰的思路,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至关重要的。何刚教授认为,每周一次的课题组研讨会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,在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的同时,大家可以积极交流,及时吸收别人的宝贵经验,取长补短。在沟通交流中集思广益,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全面发展,面向未来。何刚教授积极组织羽毛球赛和爬山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、活跃科研氛围。此外,他综合利用集体会面、个别交谈和户外运动等机会与学生交谈,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。躬耕教坛,他始终以身作则,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。
学识渊博,硕果累累
“理论结合实际,才能不断探索新的思路”。何刚教授在光催化、液流电池等技术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突破,在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共计发表93篇论文。他主导建立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,带领团队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工程,研究大规模储能技术、高效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应用,迎难而上,在挑战中不断激发创造力。此外,他还指导学生参加多项创新创业比赛,获得了省级金奖等十余项荣誉。
经过8年的建设,由何刚教授所组建的理工医交叉研究团队已初具规模,数名青秀人才、博士后和多名硕博研究生在此学习工作,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耕科研。他们专注于化学、材料、医学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研究,并与其他学校和研究机构在薄膜荧光传感、柔性电子、超分子材料、肿瘤学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研究。
多年以来,何刚教授培养了近20名研究生,团队毕业生多数选择在西部扎根,为国家解决急需的军工和能源问题。李国平博士是何刚教授的杰出毕业生之一,他目前在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从事光催化和储能研究,并被选为学校的“十大学术新人”。张维东博士目前在青海大学化工学院担任副教授,入选青海省青年人才项目。张思坤博士和何奔硕士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研究生创新成果奖。团队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己力。
未来,何刚教授将以专业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,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和科研领域,带领团队传承西迁精神,聚焦关键领域,以奋斗者的姿态,继续为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。